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我校特聘教授、“一带一路”与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储昭根教授理论文章

发布时间:2021-08-23 作者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浏览次数:

8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了我校特聘教授、“一带一路”与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储昭根教授理论文章《以动能转换重塑我国国际竞合新优势》。

原文如下:

以动能转换重塑我国国际竞合新优势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对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健康与生产生活、全球政治与经济秩序均产生了全方位影响。民族主义、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暗流涌动,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在这一背景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加快畅通国内大循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共建“一带一路”等路径,实现发展的动能转换。

重视畅通国内大循环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要求,也是应对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的需要。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需要把握和善用各项新动能。

一是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带动高质量增长的动能。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已逐步从过去依赖较大规模的出口转向以国内有效投资和消费为主。我国所拥有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使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经济已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

二是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动能。我国过去依赖投资、出口及充裕低成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所参与的“国际经济大循环”模式面临挑战,造成了内需与外需不平衡、投资与消费不协调、服务业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强化等问题。畅通国内大循环,打通产业链和供应链是切实解决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需要,亦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

三是经济结构优化的新动能。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质量,在关键性技术、产品质量等方面仍有待提升。加快我国经济向主要依靠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及产业优化,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升级,加快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促进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已成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能。

四是强化科技创新的新动能。以信息技术加速创新与融合为突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制造业加速融合,网络化协同创新成为大趋势,智能制造将引领生产方式变革。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加快推进,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科技创新将是我国中长期发展最持久、最为强大的内生动力。

五是转变观念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动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因此,“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对于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是今后中国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及新动能。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解决发展动力、发展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等诸方面问题,并针对这些难题谋思路、定措施、出实招、抓落实、建机制,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最有力的制度保障。

六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协同的动能。我们要面向未来,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牢固树立国情意识和世界眼光,从与国际资本和技术嫁接,发展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向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通过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国内促国际,提高参与国际循环的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以为正在受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市场萎缩困扰的世界经济增添发展新动力。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改革开放让中国赶上全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步伐,通过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已深度融入世界。国内大循环不能独立、隔绝于国际大循环之外。然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将是深远的,且波及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诸方面。为此,中国应以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积极践行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承诺,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坚定不移地支持全球化进程,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通过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健全市场准入、有力保护知识产权等举措吸引更多外资,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开放。推动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国内体制、规则和标准不断与国际接轨。进而在更高水平开放中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协同与相互促进,适应新发展格局的要求。

我们应通过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丰富对外开放内涵,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通过加快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促进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通过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疫情后数字经济合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进一步增强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为全球经济复苏贡献中国力量。

为适应后疫情时代经济区域化趋势,中国还推动并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同时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推进东亚和亚太区域一体化,释放区域合作新动能。进而,通过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展现出大国的担当和责任。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共建 “一带一路”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途径,是全球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一带一路”以跨境电子商务为载体,具有数字化特征和超高速增长潜力。该倡议通过将贸易和投资配置到有相应需求的国家,为国际合作、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开拓了新空间、新领域和新平台。

从国内看,“一带一路”是中国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和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通过加强“一带一路”与国内区域发展战略的对接,中西部从内陆沿边地区成为了开放前沿,必将助力其对外开放和经济腾飞,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开放空间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延伸,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

此外,“一带一路”横贯欧亚大陆,覆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通过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带动域内外国家的广泛参与,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进而推动我国产能、资金和技术“走出去”;同时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市场、资源和产业上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及全球经济的新空间。

从全球看,“一带一路”顺应全球化发展新趋势,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复苏注入强劲动力。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各国加大政策沟通和经济政策协调,增强物流与贸易、产业的深度联动,确保全球供应链和贸易物流的总体稳定,为全球经济复苏、促进全球经济转型升级和共同发展繁荣提供了新动能。“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合作的价值和优势不断得到凸显,已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支撑点及重要平台。

我们要继续拓展国际市场,学习国际先进管理经验与技术,同时要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深耕周边及区域,促进“一带一路”沿线的大合作。把握新机遇,善用新动能,实现中国发展的动能转换,重塑中国经济发展竞争合作的新优势。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竞合主义与安全研究的转型”(20FGJA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浙江理工大学特聘教授、“一带一路”与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新闻来源网址:http://www.cssn.cn/zx/bwyc/202108/t20210812_53531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