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要闻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理工要闻 >> 正文

“2025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平行论坛之“拔尖创新人才发现与培养机制研究”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11-16 作者与来源:教务处、党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

近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浙江大学主办,浙江理工大学协办的“2025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平行论坛之“拔尖创新人才发现与培养机制研究”在杭州举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监事长,吉林省教育厅原党组书记、高校工委书记孙维杰主持开幕式。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赵全军,也门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穆罕默德·阿勒·阿哈迪出席论坛并致辞。

赵全军在致辞中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校园建设、师资力量、办学规模和标志性成果。他强调,拔尖创新人才是决定国家未来竞争力的核心,需汇聚全球力量,探索多元路径,共建开放包容的高等教育共同体。他表示,学校实践“一制两式三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三级平台支撑体系,创新“1+3”滚动管理和“五课堂融通”机制,打破学籍与课堂壁垒,实现人才培养从“单一教学”向“全域协同”跃迁。

穆罕默德·阿勒·阿哈迪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弘扬了全球学术合作价值,强调了教育对构建可持续发展未来的重要性。他强调,面对技术、经济和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也门正通过建立国际学术伙伴关系、鼓励科学交流、支持社会应用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并高度重视与中国大学合作以获取知识经验、开辟新视野,未来应加强在人工智能、联合科研及青年学术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

在主旨报告环节,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沈毅,哈利法大学副校长阿什拉夫·阿尔纳杰达维,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叶美兰,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金国庆,西湖大学副校长程建军,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副教务长马尔科·普林斯瓦茨,萨拉曼卡大学教授大卫·唐塞尔·阿瓦德,日本大学教育学会前会长、同志社大学教授山田礼子,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严俊杰,上海电机学院校长龚思怡分别作主旨报告。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陈爱喜主持主旨报告。

沈毅以“杰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作主旨报告。报告围绕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对创新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杰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两方面展开,并具体介绍了学校以“1249计划”为核心的改革举措。

阿什拉夫·阿尔纳杰达维以“追求卓越:院校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战略路径”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哈利法大学的创新人才战略以三大支柱为核心:一是聚焦全球挑战的跨学科研究;二是深化全球伙伴关系;三是构建“发现-创新-部署”的完整价值链。

叶美兰以“数字新基建背景下信息工科一流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为题作主旨报告。她认为,数字新基建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数字中国的战略基石,迭代创新快、交叉融合强,对信息工科一流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南京邮电大学坚守“信达天下承使命、守志报国育英才”的初心使命,以知识体系敏捷化、实践场景实战化、教学资源数智化为改革路径,提升学生敏锐洞察力、数智驾驭力、系统整合力、工程实践力和创新内驱力,形成了特色育人新模式。

金国庆以“创新驱动下工程人才的培养:香港的遴选与育人机制”为题作主旨报告。他介绍了顶尖工程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特质、香港构建的多元立体化人才鉴别机制、全链条协同育人机制,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实践、香港经验对全球工程教育的启示等内容。

程建军以“探索新时代教育、科学与技术创新的前沿路径”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西湖大学是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致力于学科交叉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校积极推动产学研融合,已成立50余家高科技企业。未来,西湖大学将持续探索教育、科技与创新的前沿路径。

马尔科·普林斯瓦茨以“拔尖创新人才发现与培养机制研究”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认为,大学已成为21世纪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核心力量。在培养机制上,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确保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获得持续指导。他强调,真正的教育成功在于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并助力其实现社会流动。

大卫·唐塞尔·阿瓦德以“全球学习课堂——理解他人”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其创建的“全球学习课堂”项目通过跨学科融合,有效促进学生理解“他者”。他强调,理解东西方认知差异是教育基础,项目核心是围绕“气候变化与水稻种植”等真实议题,开展项目制学习,让多国学生共同探讨可持续发展。项目成效显著,毕业生备受青睐,证明跨文化理解力是当今社会亟需的重要能力。

山田礼子以“可持续发展时代的跨学科教育全球趋势:与STEM/STEAM教育的协作”为题作主旨报告。她分享了关于跨学科教育发展的五点思考:锚定全球趋势,明确跨学科教育核心定位;强化政策引领,构建系统化支持体系;打造标杆项目,聚焦复合型领袖培养;聚焦能力本位,衔接社会需求与全球挑战;正视发展挑战,探索优化升级路径。

严俊杰以“构建有组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西安交通大学的探索实践”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关于有组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西安交通大学有三方面思考:一是要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孕育”有组织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平台为人才培养提供高起点,而拔尖人才的创新活力又为科研注入持续动力;二是强化有组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专业内涵的与时俱进,在于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在于跨学科交流的持续跟进;三是要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向“资源友好型”教学组织形态转变,加强项目驱动式创新实践教育。

龚思怡以“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及实践”为题作主旨报告。她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拔尖特质”“创新能力”和“全面素养”,并强调应用型高校可通过五大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构建“基础够用、强交叉、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育、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生态、深化产教协同保障。

在圆桌对话环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蒋凯,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院院长马维英,世界银行非洲高等教育卓越中心项目主管、高级教育专家曹晓南,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教授阿莉娅·阿克拉莫娃,大阪大学教授伊东忍等5位嘉宾,就创新人才的内涵、培养路径、高校教学与科研平衡、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雷庆主持圆桌对话。

本次论坛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发现与培养机制,汇聚来自中外多名专家学者,通过多元视角碰撞,为全球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实践参考与理论支撑。

分论坛前,赵全军会见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相关领导一行,双方进行了交流。

在同期举办的“2025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展览环节,浙江理工大学以“虚实融合·智创未来”为主题设置展区,系统呈现“AI+3D”智能设计平台在纺织服装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展区中,由浙江理工大学优秀校友王兴兴创办的宇树科技,携其机器狗与人形机器人设备在现场进行了动态展示,生动体现了学校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卓越成效,成为论坛期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众多与会嘉宾驻足观看与交流。

11月9日上午,陈爱喜应邀出席了2025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本次论坛以“教育强国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来自五大洲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校长、国际组织代表、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167位境外嘉宾,200余位国内大学书记校长,100余位高等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大学、科研机构等近千位代表参会,共同探讨高等教育的使命、挑战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浙江理工大学一直以来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并为此进行了系统性的长期探索。学校自2007年成立启新学院,率先实践“一制两式三化”培养模式,以导师制为核心,构建了本硕博贯通式与跨学科融合式的双轨路径,致力于培育学生的个性化能力、项目化实践与国际视野,相关成果荣获三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在平台建设方面,学校构建了“基础-产业-创新”三级支撑体系,建成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推动教育、科技、产业全要素融合。在机制上,通过实施“1+3”滚动管理和“五课堂融通”体系,打破学籍与课堂边界,依托专业群、导师组、项目群等载体,实现人才培养从“单一教学”向“全域协同”的系统跃迁,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了坚实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