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2426人受到表彰,包括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浙江理工大学李秦川教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在京接受表彰。

据了解,1950年至2020年,党和国家先后召开了16次全国劳模表彰大会,累计表彰先进个人33708人次。1995年后,每5年召开一次,在逢“五”逢“十”年份的“五一”前夕开展。今年是第17次评选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4月29日上午,浙江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举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浩向受表彰的劳模先进表示祝贺,向全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节日问候,李秦川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

大会上,李秦川分享了他和所在团队长期致力于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和相关人才培养,深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生动实践:推动产教融合,创新人才供给适配需求的有效机制;交叉破壁,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引擎;扎根基层,筑牢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石。李秦川在发言中表示,作为教育科技一线的高校工作者,他和团队将始终服务和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更多担当和作为,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战略,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
先进风采:
李秦川,浙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在育人创新服务实践一线深耕20余年,从一名普通高校教师逐步成长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他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既能在科研上坐“冷板凳”,也能为企业解决“真问题”,更能培育“新人才”,用二十余年的坚守诠释了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李秦川负责的《机器人学基础》采用“前沿引领、基础保障、交叉融合、实践赋能”的创新教学方法,打造了学中干、干中学的沉浸式、互动式教学场景,让学生从“做题人”变为“解题人”。在他的课堂上,枯燥的理论知识化作了学生手中的智能小车和机械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年均选课人数超过100人次。这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其配套教材也入选浙江省“十四五”新工科重点教材。

他始终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与团队共同探索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浙江模式”。这一创新实践成效显著,李秦川也因此作为核心成员荣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为新时代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李秦川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他的本科学生王兴兴和陈立创建了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全球四足和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他的研究生先后获得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挑战杯国赛“黑科技”专项赛特等奖等。其中博士生徐灵敏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荣获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优秀奖。这些成绩的取得,生动诠释了他“高标准育人、全方位成才”的教育追求。

在科研上,李秦川专啃“硬骨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他带领团队设计制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大型结构件高效加工五轴混联机器人装备,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他重视学科交叉,推动组建了“机械+材料+信息+人工智能”的浙江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聚焦高端纺织装备等卡脖子领域,通过技术融合攻坚、场景深度赋能、生态协同创新,实现了纺织装备从自动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的跨越式进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秦川始终牢记高校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在浙江省加快建设“415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号召下,他担任“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智能装备现代产业学院”院长,组建成立“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大力开展技术帮扶与成果转化服务,累计服务省内高端装备企业500余家,攻克技术难题300余项。产业学院在平阳探索落地的全国首单专利“先用后转险”,通过“政府、保险、企业”三方风险共担机制,有效破解了高校专利“不敢转”、中小企业“用不起”的困境,为全国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市场化风险防控样本。
此外,自2021年任职学院院长以来,李秦川专注学科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他带领学院各项事业取得快速发展。机械学科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再上台阶,入选“十四五”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获批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