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凤凰新闻】报道服装学院校友返校主题活动。
原文如下:
这场校庆迎来“最强时尚天团”!7位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返校解锁行业新答案
当人工智能以颠覆之势席卷各行各业,未来的时尚设计师该如何培养?10 月 25 日,浙江理工大学 128 周年校庆之际,服装学院迎来一场特殊的 “校友重聚”——张义超、杨红彬、邓力夫、应翠剑、郝佳、贺华洲、葛凤7 位 “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 校友组团返校,围绕科技赋能、跨界融合与东方美学等核心议题,用一场充满回忆与洞见的发展论坛,为母校庆生,也给年轻学子们带来了一堂 “从校园到时尚顶流” 的生动课程。
共识:单一技能已不足够,跨界与整合能力是关键
论坛上,校友们形成一个核心共识:在AI时代,仅掌握传统设计技能已远远不够,设计师必须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坚韧的内核。
作为资深前辈,中国服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获得者,张义超首先点明了驱动设计师穿越周期的核心力量——“热爱为舵”,强调了持久的内驱力是应对万变的基础。邓力夫直言“不要再‘为设计而设计’”,呼吁学子必须跳出专业的“陷阱”,并指出未来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连接知识、多角度看问题、快速学习与资源整合这四项跨界能力。
这一关于未来能力的构想,得到了多位校友的呼应与补充。应翠剑系统梳理了设计师“破茧成蝶”的三阶段成长模型,从夯实基础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最终实现定位创新,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成长路线图。郝佳则进一步总结了五项必备关键能力:审美力、专业基础、持久力、热爱与可持续学习力,为跨界思维提供了坚实的素质支撑。葛凤同样强调了清晰的职业路径规划,并指出掌握AI等现代工具与夯实专业基础同等重要,是从业者晋升的必经之路。
路径:科技与东方美学的双翼齐飞
除了思维转型,校友们也指明了两条具体的进阶路径。杨红彬聚焦“科技赋能”,通过案例阐述了自动化技术在生产端的应用,强调打破设计与技术壁垒的紧迫性。贺华洲则分享了将“留白”等东方元素与再生科技纤维、植物染工艺相结合的“东方户外美学”实践,为融合传统与未来提供了生动范本。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作为中国服装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之一,素有“中国著名时装学府”之誉。四十余年来,学院始终以“时尚、科技、数智”融合为教学主线,构建“时尚引领、产教融合”的特色育人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创意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服装专业人才,毕业生中涌现出11位“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近70% “杭派女装”创始人或设计总监,人才培养成果深受社会与行业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