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报道我校与浙江学习平台组织的“强国课堂”公益支教计划进行首次远程直播授课。
原文如下:
“强国课堂”跨越千里 山乡小学生聆听云端“大学授课”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工部《春夜喜雨》中的诗句,把我们带入了与丝绸有关的久远传奇。
浙江理工大学毕业生陈鑫因为“写给初心的一封信”而为我们所知,他和支教团的小伙伴们为了给当地小学生提供更为优质支教服务,把母校的大学课堂搬到了山乡。5月12日下午,由浙江理工大学与“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联合组织的“强国课堂”公益支教计划进行了首次远程直播授课。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娄琳为远在四川的小朋友讲授了主题为“丝路经纬”的课程。
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所服务的四川乐山金口河区永和镇第一小学、金河镇吉星小学、共安彝族乡小学和新河小学等四所学校200多名小学生聆听了云端的“大学授课”,感受纤纤丝线织就的华彩。
丝路华彩 让山区的孩子们感受丰厚文化
担任助教的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章凯莉身着一袭浅绿的织锦旗袍走到了直播镜头前,让远在四川的同学们被这动人的美丽所惊艳。
授课过程中,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丝绸艺术品,一段段穿越时空的传奇故事,让孩子感受了一次难得体验的艺术陶冶,也对丝绸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有了直观的理解。
当了十五年的大学老师,这是娄琳第一次为小学生上课。
“小学生的文化基础和认知能力与大学生明显不同,因此在前期准备和授课过程中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量身打造了寓教于乐的特色课堂,将知识点的学习和能力素质的培养与大量音画素材、样品道具、动手体验紧密结合,让学习与快乐交织在一起。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是小朋友们在课堂中的认真专注、踊跃互动和勃勃兴致让我们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强国课堂’远程支教的成效和意义。”娄琳告诉记者,针对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她对课程的讲授、展示、互动和参与环节进行了精心设计,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教以来,娄琳一直从事面料设计及新产品开发、非遗织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等领域的教学研究,也致力于传播纺织服装文化。此前,她就在各地高校、中小学、幼儿园和商业中心组织过一系列围绕经纬交织开展的体验和文化推广活动,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并参与到中华优秀纺织服装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来。在本次课程在线直播开始前,娄琳还专门自行购置了大批小型纺织机模型寄往四川的支教地。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小同学们可以亲自体验由一根根丝线织就美丽图案的乐趣。
“有人一辈子只为纺好一根丝线,有人一辈子只为织好一块面料,有人一辈子只为做好一件衣服。”娄琳告诉孩子们,他们的事业是经纬交织的艺术,源自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并在一代代人的匠心传承下发扬光大。
娄琳说的这些话,聆听课程的小朋友现在也许未必能完全理解。但她始终觉得,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在小朋友们心中种下一粒种子,生根发芽,必能长成参天大树。经纬交织看似质朴,却蕴含着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深厚的民族文化,在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理应有其继承者和发扬者。
时光绽放 让高校的优质资源融入支教服务
春去夏来,时光绽放。到四川乐山以来,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和孩子们一样收获着成长。他们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工作可以为这里可爱的孩子们带来更精彩、更多元的学习体验。
“老师,你上过大学啊?”“大学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上大学?”“大学也像小学一样上课吗?”这些看上去有些幼稚的问题,学生已经不止一次问过陈鑫。而把“大学课堂”搬进山区小学,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志愿支教服务,一直就是他们的巨大心愿。在“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的支持下,今年春学期开学伊始,支教团就积极协同母校开始了“强国课堂”公益支教计划的筹备。
他们的行动很快得到了全校不同学科教师的积极响应,浙江理工大学计划立足本校的教学资源,设计打造一批面向中西部地区中小学生的精品课程,授课教师均为无偿志愿参与。这一计划将通过线上授课等互动形式,帮助当地少年儿童提升学习乐趣,开拓思想视野,助力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
“正如本次‘丝路经纬’课程所介绍的那样,唐人吟赋中盛赞的‘蜀锦’就产自四川,而杭州则以‘丝绸之府’享誉于世,纤细的丝线犹如支教服务那样牵系着两地情缘。”浙江理工大学团委责任人告诉记者,浙江理工大学有着120多年的办学历史,其前身蚕学馆就因桑蚕纺织而立。历经时代发展变迁,该校一直以纺织服装为特色优势,也正是因为如此校方与支教团反复讨论后选定了本次授课的主题。
尽管授课直播的时间有限,但是寄往当地的小织机成为了不少孩子课余最喜爱的教具,大家都争相感受经纬交织的乐趣。不多时间之后,就有一片片漂亮的织物小作品诞生了。永和镇第一小学的学生严思晨说,参与操作织机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让自己对颜色搭配有了新的认识。
服务于永和一小的支教团成员王素含就毕业于服装学院,也是娄琳的学生。眼前的情景,不禁让她想起了自己走入大学校园后第一次捧起这些精美丝绸的情景。王素含告诉记者,很多小同学知道能够听大学老师上课,心情都十分激动。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山区小学生体验“大学课堂”,确实有了意想不到的成果。
陈鑫说,他所在的共安彝族乡小学现在也掀起了对纺织的热情。而最重要的是,在这一丝一缕的交织中,让孩子们感悟劳动的价值、创造的伟大和收获的喜悦。很多孩子都说,原来大学老师是这样上课的,好有趣。
薪火接力 让坚守的志愿服务不断传承延续
就在杭州的授课直播现场,记者还看到几位“强国课堂”公益支教计划新的参与者。
浙江理工大学面向四川乐山的大学生志愿者支教服务已近十年,那里美丽的山乡、可爱的孩子已经成为很多学子的青春记忆,以奉献、担当书写的人生经历成为了他们的宝贵财富。担负本次远程授课通讯保障和设备调试的浙江理工大学信息学院学生邵英豪和郑涛已经入选了下一届的研究生支教团,作为2022届本科毕业生,即将在今年秋天奔赴四川乐山。
“从设备安放到现场线路布置,在正式开始授课前,我们配合主讲的娄老师和四川前方的支教团进行了多次的测试和调试,确保本次远程授课的稳定流畅。”郑涛说,也正是通过视频直播的画面,他们第一次看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小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也第一次有了如此亲切的感知。
“接好前辈的接力棒,不仅应该传承他们的奉献精神与挚爱情怀,也应该为支教服务开拓更广阔的空间。”同样入选了下一届支教团的在校生李潇潇说,就在入选支教团之初,自己也萌生过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将高等院校的通识教育引入支教服务的想法,可以说与已经前往四川的师兄师姐们不谋而合。他们将会继续开展类似的尝试和努力,让支教地学校以多样化的形式获得更加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
计划后续开展远程支教授课的部分其他浙江理工大学教师也参与了本次授课的旁听。该校的心理学系教师沈云芸告诉记者,自己正计划围绕当地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推出课程。
为此,沈云芸也已经开始了预先的“功课”,通过支教团的成员多方了解当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个性特点。她告诉记者,作为高校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参与志愿支教有着特别的意义,“我由衷希望通过自己的课程,让当地的同学们认识人生的多样可能性,在未来更好地实现自我规划”。
在本次课程直播的最后,娄琳借用源自丝绸文化的成语向远在四川的同学们送上鼓励和祝福:“祝大家每一个人前程似锦,为我们锦绣中华成为经天纬地的栋梁之材。”
新闻来源网址: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286423618395244172&source=share&cdn=https%3A%2F%2Fregion-zhejiang-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1b8b9dec34c0a8231b0003&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1&ptype=0&item_id=1286423618395244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