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学习强国】报道我校学生陈鑫的支教故事

发布时间:2022-03-18 作者与来源:  浏览次数:

3月18日,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报道我校学生陈鑫的支教故事。

原文如下:

爱·思政丨陈鑫:我们在乐山支教的日子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浙江理工大学即将奔赴四川乐山支教的学子陈鑫与全国人大代表、南湖革命纪念馆讲解员袁晶通过“学习强国”平台,以书信交流互动、叩问初心,“学习强国”全国平台、浙江平台连续刊发了多篇文章对此专题报道,相关报道点击点赞数超1500万,两人也因此结下了珍贵的友谊。

刚刚结束的2022年全国两会,袁晶在采访中再次提及了与陈鑫的故事。因为陈鑫,袁晶开始关注支教这一原本陌生的领域,她今年提出的建议正是针对支教服务中的思政资源的补充。而陈鑫则在袁晶的鼓励下,在共安彝族乡小学的讲台上续写了有关“初心”的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陈鑫,听听他和他的小伙伴们在四川乐山支教这些日子,有着哪些动人的故事……(以下根据陈鑫自述整理)

选择支教 追求不平凡的人生

《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收录了三毛写给亲友的私人书信83封。其中的一封里写到:“生活是如此平庸,这种平庸跟我所追求的‘平凡’是完全不同的。”选择支教,或许也是我对于不平庸生活的一种追求吧。去支教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通过“学习强国”平台了解到了全国人大代表、南湖革命纪念馆讲解员袁晶老师的事迹。袁老师在讲解员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于是,我萌生了给袁晶老师写一封信的想法,和她询问关于什么是“初心”。

袁老师的回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与恢弘的历史相比,一个人的生命尺度是十分有限的,在有限的年华中完成一件有着重要意义的事,就能让人生焕发闪光。这就是我作为一名普通讲解员和基层党员的初心。”

袁老师的回信让我对“红船精神”与共产党员的“初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极大地坚定了我前往四川支教的决心。即使做的事再普通,只要认真且负责,就一定是有意义的。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 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2021年7月,在那个蝉鸣不断的夏日,我与支教团成员带着期待来到四川乐山金口河区。大巴上挂着“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在没去之前,我们有着充分的信心,因为一年前,我们就已经进行了周密的准备,也接受了不同形式的专业培训,我们相信在教学见习和师兄师姐们的专业经验下,我们能很快进入状态,但理想与事实的差距还是让我吃了一惊。

初次上山,我们坐着拥挤的大巴,一路颠簸着来到位于金口河的共安彝族乡小学。因为修建高铁站,道路被来往的运输卡车压坏,泥泞且陡峭,四十分钟的车程,感觉全程屁股都是在空中的。

第一节课和我想象中的也不一样,上课前搭档周老师曾提及我所带的班级基础比较弱,让我做好心理准备,虽有预料,但当我走进课堂时,我才发现这些孩子们的基础比想象中的还要差。有一次,我整整花了一节课时间,给四年级的孩子解释“410+20”的加法。

但是,透过一双双清澈的眼睛,我却感受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无比渴望。后来我才了解到,有的孩子周一早上需要很早起床,独自翻越两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校,听完这些,我心里猛地沉了下,一阵心疼。

支教不是心血来潮的旅行,也不是为了圆一个为人师表的梦。我想通过自己给山区的孩子们带来一些实质性的帮助。在传授知识之外,让孩子们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为他们播下梦想的种子。如果因为我的到来,让他们中的某一个或者某一些人爱上学习,我想,这已经足够令我的生命鲜活。

还会有很多个“小陈老师” 不止我一个

支教的过程,不仅是奉献,更是一种收获。我收获了一群可爱的学生,一帮志同道合的战友,也遇见了经过沉淀后得以更加成熟的自己。当我站上讲台,我才真正懂得了一名教师的不易,也明白了作为引路人的责任与担当。

孩子们热情似火,他们会像小猴子一样挂到我的身上,会在课下与茶余时间来八卦和操心我的个人大事,经常问我有没有女朋友,还要介绍自己的姐姐给我。在共安小学过的第一个教师节,小朋友们自发地给我送了很多礼物,有自己画的画,有自己珍藏的小玩具,有花了心思的折纸,甚至还有给我抓的螳螂和小昆虫来让我开心。有一次,两个小朋友来到办公室,从袖子里变戏法似地掏出一串事先藏好的棒棒糖,那一刻,欣喜,感动,更多的是内心的富足,我想,拥抱他们的我,比国王更富有。

每年的11月20日,是彝乡的新年,按照习俗,家家户户都会宰杀家里的猪牛羊,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在放假前,小朋友都来很盛情地邀请我去他们家里过年,甚至有一位小女孩连着好几天,一下课就到办公室找我,让我放假跟她一起回家,要请我吃烤乳猪。一次次的邀请,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我发自内心的认可和喜欢。与其说我们是师生,倒不如说朋友,我在改变着这群孩子的同时,孩子们也在用最朴实的行为感动着我。

一个充盈着日光的下午,孩子们坐在我身边问我,明年还会不会继续教他们,他们甚至和我保证,说如果以后好好学习,让他们的成绩变好,小陈老师能不能留下来一直陪在他们身边。

“明年你还会来吗?”

“会的,不只是小陈老师,还有小王老师、小李老师……会有很多很多个老师陪在你们身边,或许十几年后,你们也会和我一样,成为第二个小陈老师,一起把这份爱与希望延续下去。”

点一盏希望的明灯 照亮未来的旅程

在支教的时间里,我自己也一直在不断地完善沉淀,强大内心。在夏风与大山中,我见证了很多个没有轰鸣的平静。我在实际深入共安小学后才进一步了解到,学校还有一些重残疾的学生,学校会安排老师每个月去无法到校的学生家里慰问陪伴。

在跟随学校的老师送教上门的这段经历,给了我更多的震撼与思考,当我推开沉重的木门,看到的不是日光下的厅室,而是一位一脸局促的母亲和两个带有智力缺陷的孩子,那一刻好像什么安慰的话都堵在了喉咙,迟迟说不出来。后来我了解到,两位老人是近亲结婚,他们的三个孩子都患有残疾,母亲只能选择留在家里寸步不离的照看着孩子们,而父亲就在附近靠做散工,用一个男人的肩膀扛起整个家庭的生计,政府给他们的低保就是他们生活里的唯一慰藉。在那次送教之后,我常常设身处地的思考,也一直问自己,如果把他们换作我,我是否会有勇气来面对这样的生活,也是否有能力与决心去像他们一样仍然日复一日地努力生活。也从那一刻起,觉得自己遇到的所谓挫折和坎坷也只是那么回事儿,这是教学不曾告诉我的,也是我的生命里直面生活最清晰的一课。

来四川支教,是我以志愿者的身份亲身走进祖国西部,在这里感受五味人生的一次难忘经历,这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也都更加坚定我以后投身基层的初心与信念。因为很多事情需要有人去做,也总会有人去做。因为我们是党员,也是新时代青年。

在乐山的这段日子里,一路前行,一路学习,一路反思,一路成长,看似平凡的每一天都让我明白,何为意义。前路有很多很多人铸成了教育的长河,总有人间一两风,填我十万八千梦。

除陈鑫外,第23届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还有7名成员也一同前往四川乐山支教,他们分别是杨柳、吴梦楠、王素含、张梦男、卢晨、谢秋莹、王梓浩。

支教团的同学们们扎根基层一线,在教学之余,还积极联系社会各方资源,开展“暖冬行动”与“双百1+1”筑梦工程活动,为小朋友们募集到资金66000余元以及图书、围巾手套、棉衣、保温杯、床垫等生活用品。他们始终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社会的未来。为他们点燃一盏希望的明灯,是支教团薪火相传的使命。

一叶红船寄深情,支教十万八千梦。一年前的疑问发人深省,一年中的责任担当显露,一年后的答案诠释青春。

在今后的追梦路上,祝愿支教团的成员们,能够带着丰盈的收获与沉淀的力量,继续脚踏实地,凯歌前行。

新闻来源网址: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8441320404919822137&cdn=https%3A%2F%2Fregion-zhejiang-resource&item_id=8441320404919822137&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t=1647568394354&showmenu=false&ref_read_id=ad75a925-540d-4176-bdcd-5e10880171dc_1647583284054&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