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刊发我校丝绸博物馆馆长葛建纲文章

发布时间:2022-03-14 作者与来源:  浏览次数:

3月9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刊登我校丝绸博物馆馆长葛建纲的文章。

原文如下: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在行动

作者:葛建纲 王国灿 高 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文化遗产工作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承担着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责任和使命。

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作为中国高校唯一的丝绸博物馆。开馆五年,已成为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单位,也是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单位。

聚焦丝绸文化

办出专业特色

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是将学校125年办学历史和中国五千年丝绸历史文化、丝绸教育科技等融为一体的专业博物馆。展陈体现“一条主线、三大特色、一大亮点”。主线:就是中国五千年丝绸历史文化;三大特色:是丝绸教育、丝绸科技、浙江“丝绸之府”的陈展;一大亮点:就是丝绸国礼厅。

浙江理工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前身蚕学馆是杭州知府林启为实现实业救国、教育强国的宏愿于1897年创办的,是中国最早的桑蚕丝绸学校、最早的农业学校、最早的职业教育学校,也是我国最早的新学教育机构之一。1908年,因办学成绩卓著,被清政府御批升格为“高等蚕桑学堂”。辛亥革命至解放前夕,因时局动乱,学校几度易名、数迁校址,在风雨沧桑中生生不息、坚持办学。1964年由国务院定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学校设有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丝绸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服装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等特色专业学科。

丝绸博物馆,以中国五千年丝绸历史文脉为主线,按“世界视野,中国高度,江南韵味,浙江风采,理工特色”为定位,五大维度策展,即:丝绸历史文化、浙江“丝绸之府”、丝绸教育、丝绸科技、“一带一路”。展馆分序厅、近代厅、现代厅、“一带一路”厅、互动厅等五部分。整个馆展,既有中国五千年丝绸历史文化的展陈,特别是浙江历史上就是著名“丝绸之府”的介绍;也有近代以来探索“教育强国,实业救国”为宗旨办学的桑蚕丝绸教育和丝绸科技发展的陈列;有近现代丝绸行业“大国工匠”事迹和作品的展示;同时,还有我国开创“一带一路”新局的内容。

创新工作机制

彰显开放活力

丝绸博物馆从筹建便确立“众筹、开放、共享”的办馆理念,策陈展上体现“传统与时尚、科普与学术、陈展与互动”的结合,是一个活态开放的博物馆。

丝绸博物馆,现有馆藏品3000余件(组),绝大部分由学校离退休教师、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捐赠。包括珍贵的丝绸国礼,北京奥运会、杭州G20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礼服,学校师生校友在重大比赛中获奖时装、非遗大师作品,以及大量上世纪50-80年代的丝绸纹样、丝绸史料、丝绸教学档案、机械设备等各种藏品。

丝绸博物馆创新工作机制,与社会各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合作。目前,与上海穆益林帛画艺设馆、湖州绫绢研究所、吴理人民俗馆等18家单位形成共建联盟;与非遗传承人共建了“宣纸刺绣”、“江南茧画”、“西子女工”等8个非遗工作室;在桐乡传统桑蚕基地建立了“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研游学工作站”。近期还举办了“帛画从3000前走来”、“百年杭州织锦观摩”、“非遗传承·亚运有礼”等研讨交流会,来自非遗、文博、高校、文创企业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就非遗传承创新,如何利用杭州亚运会契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进行了热烈讨论。2021年义乌文旅博览会期间,丝绸博物馆还组织共建联盟单位集体参展,共有18个展位。

学校在防疫常态化管理下,举办了一系列特展,让学校师生不出校门就可以看到各种高规格的展览。两年来,共举办了14场特展,其中有书画展“风流千古——苏东坡生活美学书画跨年展”、“金牛奔盛世——2021迎新书画作品展”、“永远跟党走——浙江百名高校教师书画展”;有国家级非遗和艺术展“中国帛画从3000年前走来——穆益林帛画艺术展”、“细水长流·木语有声——十竹斋木版水印艺术作品展”、“东方艺术之花——百年杭州织锦精品展”、“牛转乾坤·中华器象——‘三牛精神’瓷器作品展”;反映百年“衣饰变迁”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服饰映象展”、“流光溢彩——纳西族服饰文化展”、“‘西子女红’百年非遗传承展”等。

专兼结合聚力

打造金牌服务

博远承校史,丝路奏新章。丝绸博物馆不仅有一支专职和兼职教师组成的讲解服务团队,同时还有一支以在校生为主体的宣讲队伍——博远文化宣讲团。宣讲团有管理讲解人员60余名,管理机制完善,设有办公室、宣传部、实践部、文化部等,主要承担大众和大中小学生参观的讲解、场馆运维及实践活动指导等工作。他们工作热心,经验丰富,服务专业,能较好地满足各类人群参观的讲解服务工作。

博远文化宣讲团,以丝绸博物馆为依托,通过生动活泼的讲解、多样化的互动实践方式,致力于丝绸文化科技的科普与宣传。微信公众号提供线上预约功能和语音导览系统,观众可以通过预约功能提前预约参观,利用语音导览系统自由参观,能更为翔实地了解博物馆藏品。开馆以来,丝绸博物馆已接待了15万余人次的参观、研学、考察、交流活动。博远文化宣讲团,为当地大中小学生提供了数百场次丝网印刷、木板水印、茧画创作、扎染、编织等实践活动。

拓展多元化宣传途径。开通微信微博公众号,传播丝绸文化知识和各种临特展活动,传递丝绸博物馆的“好声音”,分享在丝绸博物馆的成长故事,博远文化宣讲团媒体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提高。自2017年10月开放以来,丝博馆公众号推出新闻和科普文章1200多篇,涉及丝绸文化知识、学术讲座通知、特展宣传、团队优秀人员经验分享等内容。每年国际博物馆日开展座谈交流、非遗传习、互动实践等系列活动。2021年,丝绸博物馆围绕国际博物馆日,开展了“重走历史回廊、回溯流金岁月”为主题,举办了关于“楼兰的七个谜团”讲座,“用书信传递温暖”线上活动,“寻忆丝情”线下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育人功能。

不忘育人初心

完善服务功能

自2017年开放以来,丝绸博物馆不忘初心,紧跟时代脉搏,积极探索博物馆育人功能,成为优秀文化传播的主阵地,科普教育研学的主战场,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窗口。丝绸博物馆每样实物的展陈,都有逻辑思考,有故事有内涵,做到月月有变化有新意。在丝绸博物馆可开展“文化自信、不忘初心、教育强国、实业救国、大国工匠、创新创业”等主题教育活动。

丝绸博物馆坚持免费向社会大众开放,以传播弘扬丝绸文化为己任,致力打造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的科普基地,广受好评,被媒体认为是有“高度、深度、广度、温度”的博物馆。丝绸博物馆坚持服务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宗旨,不断完善功能,被誉为“学校师生的文化客厅,广大校友的精神家园,丝绸行业的窗口平台,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同时,丝绸博物馆积极探索“博物馆+”建设,即:博物馆+科普+游学+育人+学术+文创,让丰富馆藏活起来,在文明传承和民众心灵交流中彰显更大价值。为文化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现在,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已成为:浙江省科协科普教育基地,浙江省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党政理论网浙江编委会党员干部研游学基地,杭州市青少年教育活动基地,以及被众多企事业单位作为研游学基地。

新闻来源网址:

https://www.thehour.cn/news/503570.html